辭舊迎新,這是新年的節奏。
過去的一年,你或許志得意滿,更上一層樓,也可能歷經坎坷,遭遇暫時的挑戰,這都是現實生活的賦予。在你的周圍,有無數的小伙伴經歷著和你一樣的故事,不同的人生階段有不同的際遇,時間訴說青春的美好,也鐫刻著生命的衰竭,人言“人是萬物的尺度”,時間則見證著存在與衰亡,寄托了人最後的尊嚴、終極的公正。新的一年,我們與時間妥協,也和時間握手。
悲觀的人說,“世界上充滿了苦難,唯一的補償是生活中小小的歡樂、小小的懸念。”(作家辛格語)。歡樂自不必說,所謂懸念,無非是未來的不確定性。過去的一年,我們以“夢”為起點,藉由“中國夢”這個特殊的詞語,不難看出個體夢想的平凡與偉大。“中國夢是民族的夢,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”,此闡述傳達了這樣一個事實,即個體的夢想與國家的前途息息相關。
既如此,新的一年,我們重溫“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”這句經典格言,寄希望於個體自由發展,為國家社會的豐裕與活力創造條件,也期待來自體制變革的紅利能夠讓個體受益。相對而言,我們尤為關心後者,因為歷史昭示,中國社會的發展與穩定,首先取決於一個靈活變通的社會體制。從晚清時期君主立憲的變革主張到改革開放早期鄧小平的“貓論”,歷朝歷代走出困局的努力,秉持的是“變則通”的政治哲學,今後中國社會的發展,仍然有賴於及時有效的變革。
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變革主張,經濟快速發展的中國社會,如今面臨社會矛盾突發、貪腐現象層出不窮。這是從傳統到現代過渡的陣痛,環顧各方開出的藥方,如建立新綱常,或“憲法的權威在於實施”這類主張,其所依托的,多為政府之積極作為,這反映了當前改革的共識,即國家的現代轉型首先要建設一個現代化的政府。
目標的實現涉及方方面面,過去的一年,經過各方表態,答案逐漸浮出水面。十八屆三中全會極力倡導“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”,並對此有細化表述。具體而言,在經濟領域,須釐清政府與市場之關係,破除管家式政府的舊傳統,“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”。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一個逐漸建立自由市場的過程,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是改革的核心議題。政府對市場的干預衝動,源自權力背後的利益關聯,從市場角度看,政府的過度干預都不利於營造市場經濟。2013年自上而下繼續強化對行政體制的改革,李克強總理多次重申減少不必要的審批權,今後的改革重心仍然在於找到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合理定位。
在司法領域,須強調司法公正和法律思維。2013年的部分大案要案,在部分熱點案件中,輿論呈現對弱者的特別關懷和對涉及富人、官員量刑質疑的雲泥之別,法制強而法治弱,仍然是當下中國社會治理之要害。三中全會“維護憲法法律權威”,十八大報告“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”,“更加註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”,以及“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、推動發展、化解矛盾、維護穩定能力”的表述,彰顯執政黨已逐漸形成法治信仰,如何讓法治落實到日常政治生活,是接下來改革的關鍵。
在政治領域,有效的權力制約體系是應有之義。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“制約權力,讓人民監督權力,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,是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的根本之策”。自十八大以來,多名高級別官員先後下馬,最高檢察院近24年來首次向人大作反貪報告,中紀委開通官方網站,接受民眾舉報,與此同時,“八項規定”雷厲風行,地方實踐逐步跟進。這一系列舉措可謂切實有效,但反腐敗行動如何從“規定的勝利”向“制度的勝利”過渡,仍然還須探索。
改革是第二次革命,其困難在於它是對自身的革命,在於它要和時間賽跑。過去一年,一本《舊制度與大革命》風行中國,足見中國社會精英對於本國之命運飽含憂患。深化改革關係到今後中國社會的前景,以往的改革不乏經驗和教訓,後繼者不如本著“溫情與敬意”對待前人的努力,對於今後的改革,則可多一些期望,十八屆三中全會承諾“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”,讓我們銘記承諾,迎接新的徵程。
(編輯:SN057)
- Mar 26 Wed 2014 17:16
銘記承諾,啟程迎新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