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楚天金報訊 2012年7月21日的北京,一場60年不遇的大雨讓這座現代化大都市瞬間變“水城”。二環路一些立交橋下的積水甚至達到2.5米,積水沒過汽車,帶走了一個年輕的生命。大雨暴露了北京及其他中國城市普遍存在的問題:地下管網建設被忽略。北京痛定思痛,“7·21”之後開始了對164座下凹式立交橋的排水改造。
  澆築“地下宮殿”
  位於北京西南三環的東管頭鐵路橋是一座典型的下凹式立交橋。每當汛期來臨,這裡都是排澇搶險重點。在2012年啟動的立交橋排水系統改造中,它被列入第一批改造工程,也是第一個完工的工程。為了改善橋區的排澇問題,工程人員將東管頭鐵路橋和周邊豐益橋橋區附近的雨水篦子,由100個增加到300個,同時加大了水泵的馬力。
  但是,單靠增加雨水篦子和加大水泵的馬力,很難解決積水問題。工程人員還在地下11米深處建設“地下宮殿”:調蓄池。整個工程用鋼筋混凝土澆築而成。兩個調蓄池的蓄水能力達到11000立方米,最多能“喝”下橋區大約2.5米深的積水。經過升級改造,它應對雨災的設計標準,相當於由“兩年一遇”提高到“十年一遇”。
  “螺螄殼裡做道場”
  位於北京東南二環的夕照寺橋,是改造項目中最複雜的。一是有兩條道路下穿鐵路,形成兩個低點;二是立交橋區域北側地面坡度非常大,雨水會迅速聚集到道路最低點。然而最大的難題是,隨著城市人口急劇增加,低矮的平房被密佈的高樓大廈取代,本來就處在低窪地勢中的夕照寺橋,地勢更加低陷,甚至比它旁邊的護城河的水位還低。北京二環以內寸土寸金,想在這裡找到適合修建新泵站和調蓄池的地方,難度可想而知。
  一座能容納5200立方米積水的新泵站,就建在鐵路橋的下方,與正在施工中的地鐵隔路相望。施工時,工程人員小心翼翼,一邊要防止上方的鐵路橋沉降,一邊還要避免和地鐵隧道“打架”。泵站改造完成後,應對降雨量的設計標準,從原來的“一年一遇”提高到了“十年一遇”。
  為了保險起見,夕照寺橋區還建了一座區域性排澇泵站,有10台每小時5000多立方米的水泵負責排澇,在東護城河遭遇20年一遇洪水時才會啟動。模擬數據顯示,一旦它被啟動,在橋區雨最大時,也沒有產生積水。
  (本報戰略合作伙伴央視財經頻道供稿)
  (原標題:地下11米深處建“蓄水宮殿”)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porlsxyw 的頭像
    porlsxyw

    鄧麗欣

    porlsxy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